房地产这两年真是跌出了天际,开发商的日子别提多难了,盖好的房子卖不出去,地价收入暴跌,楼市一片“冰封”。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,一位熟悉的经济学“老炮儿”站出来了,他就是黄奇帆,前重庆市长,经济界公认的“实战派”。他的最新发言让人眼前一亮:国家或许会拿出10万亿来“抄底”房地产库存。听起来像天方夜谭?但仔细琢磨,却像是一把能救火的钥匙。
问题是,这一招真能行?国家真的会用这么大的手笔来兜底整个楼市吗?如果真的这样干,那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?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一下黄奇帆的“10万亿设想”,看看他这盘棋到底是怎么样布的。
先说个大背景。2025年1月12日,黄奇帆在一个经济论坛上对楼市发表了一番见解。这位“实战派”的话向来掷地有声,尤其是在经济圈,很多人都爱听他怎么分析。他提到,房地产如今已经成了中国经济的“烫手山芋”。别看过去二十年楼市风光无限,开发商们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,但现在全行业却陷入了“冰河期”。
数据就是最有力的证据。2020年,全国新建房屋面积高达22亿平方米,但到了2024年,这个数字骤降到6亿多平方米——不到以前的三分之一。新房销售面积也从2020年的18亿平方米大跳水到2024年的5亿平方米。开发商的土地收入同样惨不忍睹,从2020年的8.7万亿元锐减到2024年的3万亿元左右。黄奇帆一语道破:过去的房地产开发太过“野蛮”,市场承受不了这么大的供应量,尤其是在一些三四线城市,房子盖了一片又一片,可买得起的人却寥寥无几。
更让人头疼的是,这种“库存山”直接影响到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,也让开发商的资金链濒临断裂。整个行业陷入了“有房卖不掉,有地卖不出,有钱拿不回”的恶性循环。黄奇帆的提议,正是针对这个死循环设计的:国家出手,把这些卖不出去的房子买下来,变成保障性住房。
【事例分析】
一、房子卖不掉:库存压垮了开发商
问题的源头很简单,就是库存量太大。过去几年,开发商们一个劲儿地盖房子,仿佛房子能自己跑出去找买家一样。但现实是,市场早就“吃撑”了。尤其是在小城市,空置率高得吓人。一些地方的城市新区,白天看着就像座“鬼城”,晚上更是漆黑一片。
开发商的资金链因此陷入困境。卖不出去房子,就意味着回不了款;回不了款,就意味着没钱还债;没钱还债,整个行业就像一辆刹车失灵的车,随时可能冲出悬崖。而一旦开发商倒下,银行、地方政府、上下游产业都会被拖下水。
黄奇帆的建议是,国家出手,把这些房子买过来。这样一来,开发商能够回笼资金,缓解债务压力;二来,这些房子可以转化为保障性住房,既解决了库存问题,又满足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。
二、土地收入下滑:地方政府日子不好过
房地产行业的低迷直接冲击了地方政府的“钱袋子”。过去,土地收入可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。开发商一买地,政府就能赚一大笔钱,然后再把这些钱投到基础设施建设上,形成一个良性循环。但现在,土地卖不出去了,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陡增。
这也是为什么黄奇帆提出,国家不仅要抄底库存,还要加大力度改造城中村和旧房子。这样做既能提升城市品质,又能拉动新的需求。地方政府也能通过这些项目找到新的收入来源。
三、金融风险:不能让楼市把银行拖下水
中国的房地产金融风险,跟美国次贷危机、日本房地产泡沫有很大不同。美国那会儿,买房可以零首付,房价上涨的部分还能当现金贷出来花,金融机构更是把高风险贷款打包卖给全世界,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。日本的情况则是因为城市化率太高,市场饱和,加上金融体系问题,导致经济长期低迷。
相比之下,中国的房地产金融体系相对稳健,没有零首付的政策,也没有把坏账打包出售的操作。但问题是,开发商的负债率太高了,普遍在80%-90%,一旦资金链断裂,银行也要跟着遭殃。黄奇帆的解决之道是,把房地产行业的负债率降到50%左右,同时规范借贷规则,不再让大笔资金涌入房地产行业,而是引导到其他产业。
四、保障性住房比例太低:需求和供给没匹配上
中国的保障性住房比例只有5%左右,而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是20%-25%。这意味着,大量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没有得到满足,而这些人的购买力又不足以支撑商业地产市场。黄奇帆的“10万亿设想”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。
国家把库存房转化为保障性住房,不仅能满足低收入群体的需求,还能通过“以租代售”的模式,让开发商逐步回笼资金,避免它们彻底破产。更重要的是,这样做还能避免房价的进一步下跌,稳定市场预期。
五、行业洗牌:大鱼吃小鱼的时代来了
黄奇帆还提到,未来两三年内,房地产行业的公司数量将从9万多家减少到2万家以内。这听起来有点残酷,但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,却是必须的。过去,那些小型开发商靠着高负债、高周转赚快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。行业集中度提高后,剩下的公司会更注重品质和长远发展,整个市场也会更加健康。
黄奇帆的这番话既是对楼市现状的精准剖析,也是对未来政策方向的大胆预测。有人说,他的“10万亿设想”像是一剂强心针,让人看到了一线希望;也有人认为,这更像是一场豪赌,稍有不慎就可能带来新的问题。不管怎么说,2025年的楼市注定不会平静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