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0年过去了,家喻户晓的大寨“铁姑娘”郭凤莲,现在过得怎么样?

1963年,大寨村的老支书陈永贵,碰上了场大天灾,他带着大寨的村民们没日没夜地辛苦干活,不光让自己村里人吃得饱穿得暖,还给国家上缴了12万斤粮食。

在那个全国人们都为吃饭问题犯愁的时候,这可真是个大不了的成就。因此,毛主席一发话,全国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了“农业学大寨”的运动。

在这个过程中,陈永贵的职位升得飞快,就像坐火箭一样,“铁姑娘队”的领头人郭凤莲也名声大噪,成了全国的榜样,并且还受到了周总理的亲自接见。

就在大寨的人们还回味着过去的荣耀时,安徽凤阳的小岗村已经踏上了新的征程,新中国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。

大寨以前可是计划经济的代表,但现在它突然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。

郭凤莲这位曾经的“铁娘子”,不再被看作是“劳动的榜样”,一纸命令让她离开了大寨,从以前的明星人物,变成了普通人。

经历了大起大落的郭凤莲,会不会就一蹶不振了呢?六十多年匆匆流逝,那个曾经的“铁姑娘”,现在生活得如何呢?

【落败的大寨】

郭凤莲1946年来到这个世界,1966年她加入了共产党,成了村支书陈永贵的好帮手。那时候的大寨,到处都是大家忙忙碌碌、干劲十足的劳动场面。

凭借着大家齐心协力的一股闯劲,1964年,大寨的人们红遍了全中国,接着陈永贵也到中央去工作了。

后来,郭凤莲接过了他的担子,当上了大寨的新书记,继续带着大寨人民一起创造新的辉煌。

可世事难料,郭凤莲压根儿没想过,大寨会这么快就变成被时代淘汰的“老黄历”。

1978年,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十八家农户,一块儿按了手印,给新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,一条跟大寨模式很不一样的发展路子,就这样走上了历史大舞台。

以前那个走在时代尖端的大寨,现在掉队了。

更糟糕的是,大寨作为计划经济时候的一个代表,现在没啥好学的了,以前那些经常来“取经”学大寨经验的人,也都不再来了。

大寨那里变得冷冷清清,郭凤莲的工作也遭遇了挫折。

从今天起,你要离开大寨村去新的岗位,工资级别定为行政24级,工作年数就从今天开始算。

郭凤莲原本是个中央候补委员,可一纸调令下来,她就像是从乡科级副职里最低的一级,直接掉到了最底层。

那天,郭凤莲哭得稀里哗啦,心想自己把大好的年华和辛勤的汗水都洒在了大寨,拼死拼活地干活,怎么到头来却得到了个党内观察处分的结果呢?

抱怨解决不了问题,郭凤莲调整好心情后,依然决定“听从党的安排”。

她告别了奋斗十多年的大寨,步入了接受审查的日子。

那段时间,她先到晋中果树研究所工作,当上了副所长,主要任务是种树。没多久,她又调到昔阳县公路段,做了党支部副书记,转而负责起修路的工作。

工作累得不行,但让郭凤莲更难受的是,好多媒体在报道大寨时都乱说话,中伤他们。

以前到处都在传颂的大寨精神,现在都不见了踪影,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坏话,就好像说大寨的梯田都是糊弄人的,那些成果都只是装门面的东西。

郭凤莲那会儿想不明白,整个人都懵了。在那段懵懵懂懂的日子里,郭凤莲养成了两个新爱好,一个是看书,另一个是品酒。

郭凤莲迷上了俄国大文豪列夫·托尔斯泰的作品《复活》,这本书给了她很多力量,让她慢慢悟出了一个道理。

社会在进步,咱们得用新眼光看事情,不管是大寨还是咱们自己,都得来个“重生”。

之后,郭凤莲又回到大寨当上了村支书,她马上就开始想办法让大寨跟上时代步伐,焕发新生,这些都是后来的事情了。

她还有一个毛病,那就是爱喝酒。

郭凤莲不在大寨的十年里,大寨的书记换了四茬。可不管大寨人咋折腾,就是没法儿再走到前头去,大寨好像又回到了以前那个穷样子。

望着大寨日渐萧条,郭凤莲虽然身在外地,但心里头总不是滋味。或许是她在想念那些逝去的青春岁月,也或许是在感慨往昔荣耀不再的忧伤。

后来,郭凤莲就靠喝酒来忘掉烦恼,一有空就喝上一点,让自己心里好受些。

她压根儿没想过,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日常习惯,以后竟然能派上大用场。

【重回大寨】

1991年,大寨人怀着既遗憾又期盼的心情,盼着当年的“铁娘子”郭凤莲能回到故里,带着大寨再次走向辉煌。

为了符合大家的期望,郭凤莲接到新的命令,回到了大寨,当上了大寨的第八位书记。

大家都说快到家时心情会紧张,日日夜夜都在远远期盼着大寨的郭凤莲,这时候心里却有点七上八下了。

看到妻子有点拿不定主意,郭凤莲的老公拉起她的手说:“你是党员嘛,得听组织的安排,现在组织让你回去,这任务你得担起来。”

听了老公的话,郭凤莲下定了决心,又回到了大寨。

郭凤莲走后,大寨就像没了领头人,隔了一年才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。不过,因为村里有人反对,到了1982年,这个制度又停了。

所以,大寨分到自家可以耕种的小块土地的时间,比其他地方足足迟了两年多。

在那之后的差不多十年里,大寨还是没能够富裕起来,这让大寨的好多人都觉得不知道该咋办了。

郭凤莲一回到大寨,村民们就围上来,拉着她的手,纷纷向她倾诉心里的苦水、困惑,还有对改革开放好多政策不明白的地方。

他们连“大寨精神”是对是错都搞不清楚了。

郭凤莲心里明白,现在大寨正处在紧要关头,她的任务就是“掌好大寨这辆马车的缰绳”,给大寨引领一条新出路。

她很明白大寨的问题出在哪儿,以前计划经济时,大寨是带头的榜样,但现在国家搞市场经济了,大寨却没跟上步伐。

所以现在最关键的是,得让大寨跟上现在的步伐,打开大门“向全国学习”,就像以前“全国向大寨学习”那样。

可该怎么学、学些什么又成了郭凤莲心里的新难题,她左思右想。

正当郭凤莲琢磨着要不要给其他的“全国劳动模范”写封信请教一下时,丈夫的一席话让她恍然大悟:“写信太慢了,咱们不如直接出去走走,实地学习。”

接着,郭凤莲给出了第一个指示:让每家都派个人出来,大家一起出去走走,“透透气,换换思路”。

那时候,郭凤莲每个月赚160元,她丈夫赚260元。夫妻俩把自家的工资都搭上了当路费,跑到昔阳县交通局,费了好大一番口舌,终于说服对方,以低价租了三辆大巴车给大寨。

手头紧,所以他们只能选个近点的地方,去了河北获鹿县的高前村。

这个村子以前热心跟着“学大寨”的风潮,现在村民们大多都住进了两层的小楼房,前来参观的大寨村民看到后,既惊讶又无语。

参观完毕后,郭凤莲心里明白,要让大寨变得富裕,就得搞建设、做买卖。

郭凤莲以前对商业一窍不通,但为了能让大寨富裕起来,她毅然决然地说:“需要我改变,那我就得变。”于是,她着手搞起了“市场经济”。

山西煤炭资源丰富,郭凤莲首先想到的是卖煤,于是她不远千里去跑客户谈合作。

有一次,郭凤莲跑到山东去卖大寨的煤,当地的头头儿为了欢迎她,特地摆了桌酒席。一见面,就热情地端起酒杯向郭凤莲敬酒。

郭凤莲瞧了瞧那足足有一两多的酒杯,心里暗自庆幸,多亏这些年自己养成了爱喝酒的习惯,这不正好派上用场了嘛!

然后,她拎起酒杯一口气喝了个底朝天,那股子爽快劲儿,一点儿也不比男人差。对面的领导一看,也被激起了豪情:“郭书记,你干了这杯酒,我们大寨的一车皮煤炭就成交了!”

郭凤莲一听这话,觉得这笔生意有门儿,随即拿起酒杯,不管谁来敬酒,她都一概爽快地喝下。

喝了几轮酒后,郭凤莲说话开始含糊不清,可她还是强撑着继续喝,最后直接醉倒不省人事,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。

郭凤莲过了好几个小时才醒过来,从那以后,她一看见酒就有点心里发怵。不过,到了下次需要在酒桌上谈生意的时候,郭凤莲还是会照样喝下去!

于是,郭凤莲为了大寨的发展,到处奔波忙碌,不断找人帮忙筹集资金。

有一次,郭凤莲在青岛出任务时,半夜接到了一个电话,说有个香港的老板想跟她见个面,约在第二天的下午五点。

对方现在在北京钓鱼台宾馆呢,可郭凤莲毫不犹豫就答应了,立刻起身,连夜就往北京奔去。

看到一脸疲惫、急匆匆赶来的郭凤莲,对方立刻明白她是一夜没休息赶过来的,心里非常感动,当下就决定要给大寨投资。

郭凤莲到处忙活,为了攒钱,她常住在那些只要十几块的小旅馆,靠吃方便面过日子,心里全想着大寨以后的繁荣。

不过,好多大寨人并不买账,他们讲,郭凤莲四处去筹集资金,活像个乞讨的,这样做是把大寨“自给自足、努力拼搏”的老传统给忘了。

郭凤莲心里挺不是滋味,但她还是挺了过来。

1992年那一年,她往北跑了4趟,往南跑了3次,总共走了六七万公里的路,跟人家聊了上百个项目。

郭凤莲和大寨,都在盼着有一天能脱胎换骨,重新焕发生机。

【新的大寨】

郭凤莲经商挺有一套,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,大寨就尝试过办粉条厂,但可惜后来因为反对“资本主义”,那个粉条厂就关闭了。

现在郭凤莲重拾起了以前的老本行,再次踏上了经商之路。在大寨,她的头一个生意就是开了一家纺织厂。

郭凤莲去江阴毛纺织总厂参观,给大寨带来了个好机遇。

一见到郭凤莲,对方就特别主动地找她商量合作的事儿,不光免费给机器和原料,还派了老师傅到大寨来教技术。

1992年中期,大寨牌的羊毛衫出来了,在那个新品发布会上,郭凤莲利用自己的人脉,请来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和纺织工业部部长吴文英。

发布会还没完,首批100多件羊毛衣就被抢光了,郭凤莲还接到了好几个大单子。

这时,郭凤莲突然明白过来,“大寨”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名气的招牌。

以前的大寨是个政治上的响当当的名字,现在啊,这个名气完全可以变成“经济上的金字招牌”,就像个不停生钱的宝贝一样,是源源不断的财富来源。

明白了这一点,郭凤莲心里就有了主意。

纺织厂建好开始运作后,大寨的“水泥公司”也跟着建成并开始生产了,这是大寨头一个跟外国一起合作的项目。

从那以后,“大寨牌”水泥就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里,到处都是它的身影。

凭借着纺织厂和水泥厂取得的好成绩,郭凤莲带着大寨的村民们继续加油干,他们又搞起了大寨酒、大寨醋、大寨面粉这些产品。

大寨牌的衬衣、核桃露、铝塑管、杂粮等等,产品越来越多,大寨的工厂遍地开花,大寨百姓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。

2002年,大寨的生产总值涨到了顶峰,超过了1个亿,赚了有四千万的利润。

郭凤莲想得挺周到,她觉得手里有钱了,精神文化生活也得跟上。所以她先带着大家退耕还林,好好保护环境,毕竟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像无尽的财富嘛。

环境变好后,郭凤莲就想着要推动旅游发展。到了2002年,村里集体出资一百万,建起了森林公园展览馆,让旅游的地方变得更好了。

“大寨”本身就是个有名的红色地标,郭凤莲把它发展成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,每年能吸引大约40万游客前来参观。

光是旅游这块,大寨每年就能赚上好几千万呢。

现在的大寨,已经是市场经济里农村的一个榜样,大寨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
大寨村里的人都是在大寨集团工作,他们每年都能拿到年底的分红。到2012年的时候,大寨村里的人均年收入就已经超过了一万五千元。

而且大寨人开销挺小的,因为他们平时用的水电、看的电视这些费用都是集体来付的,就连农民买种子的钱也是集体掏,并且每户人家每年还能拿到一千八百元的天然气补贴呢。

郭凤莲对教育特别上心,大寨的中小学都不收钱,就连大学生每年也能领到1000元的补助。

郭凤莲现在是“大寨集团”的董事长,她摇身一变,成了新的知名人物。以前大家都叫她“铁姑娘”,现在她可是拥有好几亿资产的“企业家”了。

她被选为了人大代表,为了能更好地把大家的心声带上去,郭凤莲又开始了新的学习旅程,就像以前她为了大寨的发展去学习怎么做生意那样。

大寨在起起伏伏之后,再次走到了时代的前沿。郭凤莲在人生的一个重要拐点后,也重新振作了起来。

现在的郭凤莲已经过了七十岁,上了年纪的人都爱回想过去,郭凤莲也喜欢缅怀那些过去的辉煌时光。她经常会拿起和周总理的合照看上好一阵子,边指着照片上的自己边说:

这件新衣服是从我好姐妹那儿拿来的,她本来还不太想给呢。但我急着要见周总理,自己衣服全是补丁,鞋子也破得不行了。

“没法子了就得想办法改变!”郭凤莲笑着说道。

郭凤莲一直都很爱美,就算现在上了年纪,她也爱去烫个漂亮的发型,再挑些颜色鲜亮的衣服穿上,好让自己看起来更有精神。

郭凤莲从当年的“铁姑娘”,变成了如今的“铁奶奶”,她这一辈子,都在实实在在地传承着大寨精神。

遇到困难,坚决不放弃,这就是大寨精神真正的意思。

当然,现在的大寨也碰到了新难题,郭凤莲年纪已经大了,可还没找到合适的人来接班,大寨以后该怎么走呢?

参考书目:

中国财政部说:《不忘初心,新时代继续打造新大寨》

人民网报道:《曾经的“铁娘子”郭凤莲说:我家和大寨,情谊永远不断》

3、央广网:《【从心之年】全国人大代表郭凤莲:“一步步向前走,只要奋斗,就能得到”》

4、中国人大介绍:说说现在的郭凤莲

5、西部大开发:《“铁姑娘”再次勇立潮头》

6、说说贵州现代的郭凤莲:她人生的三次大变样